Free Essay

一个考虑劳动力迁移阻力的空间经济模型

In:

Submitted By haixin
Words 2657
Pages 11
题目:一个考虑劳动力迁移阻力的空间经济模型

系别: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与金融
姓名:王骏平
指导教师:陆琳 助理教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清华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该论文。
(涉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 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中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理论兴起,为研究区位理论和地区经济收敛提供了有效工具。但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产品市场,而轻视劳动力市场。但实证研究表明,很多情况下,一国内部因地域问题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扭曲会相当显著。本文以基本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为基础,引入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劳动力迁移阻力因素,先是通过求解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户籍政策对于居民福利的影响,然后通过引入储蓄,分析了户籍政策对于人口流动趋势和地区经济差距收敛过程的影响。

关键字:经济地理;劳动市场摩擦;地区收敛

ABSTRACT
In late 1980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rose, which provided a useful tool in the study of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But former studies mostly focused on transportation cost of goods market,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labor market. But empirical studies shows that, labor market fr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a country can be very significant. I introduced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the basic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By solv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I analyse the welfare influence of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on various groups of people in short run. By adding saving into the model, I analyse the long run effect of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on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Key words: economic geography; labor market friction; regional convergence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1.1文献综述 1 1.1.1早期研究 1 1.1.2新经济地理理论 2 1.1.3空间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3 1.2研究目标 5
第2章 模型推导 6 2.1基本设定 6 2.2消费者选择问题 7 2.3厂商选择问题 7 2.3.1厂商的生产成本 7 2.3.2厂商的产量选择 9 2.4 要素市场 10 2.5 劳动市场封闭情况下的均衡 10 2.6 劳动者迁移问题 11 2.6.1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11 2.6.2 均衡状态的劳动力分布 12 2.7 居民收入与效用水平 14 2.7.1 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 14 2.7.2收入水平与效用水平 15 2.8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补充 17
第3章 多时期模型 18 3.1物质资本积累 18 3.2 增长路径模拟 18
第4章 结论 21
插图索引 1
参考文献 2
致谢 4
声 明 5
附录A Abstract 6

第1章 引言
1.1文献综述
1.1.1早期研究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研究,一是从行业集聚的角度,二是从宏观指标,例如人口分布、地区产值、人均收入等。
对于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经济学家采用的主要的衡量标准包括地区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等。很多学者对中国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翁智刚1(2008)根据2位数制造业分类,比较了不同产业在中国的省间分布情况,文玫2(2004)使用第二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以空间基尼系数为参数,通过历史比较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并推断中间费用的降低会进一步强化这个趋势。
在宏观方面,Marshall3(1890)是最早研究经济集聚活动现象的学者之一。他提出,随着经济规模增大,经济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外在表现一方面是专业化的分工,另一方面则是不同工业部门间互相依赖的加强。由此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取决于2个因素,一是内部经济,也就是个别生产商在规模扩大中体现出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外部经济,即整个经济体规模扩大带来的厂商间更有效的合作,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对于经济区位的研究开始于德国,Thunen 4(1826)构建了一个孤立的中心-外围结构城市模型,解释了地租和土地利用的问题,成为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的开端。不过这个模型中的城市是外生设定的,无法解释区域演化的过程,有很大局限。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位置因素的处理方法是李嘉图式的,把地理位置的差异包含于生产效率的差异中,把国家、地区简化为一个没有大小的点,这实际上把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学模型中剔除了。

1.1.2新经济地理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前,空间因素长期被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以Arrow Debreu模型为例,作为普遍认为的最好的一般均衡模型,Arrow Debreu一般均衡模型被广泛使用,然而这一模型是与空间因素不相容的。Starret 5(1978)证明了在Arrow Debreu模型的框架下,如果空间要素均匀分布,运输成本不为0,那么均衡状态下就不会存在地区间的贸易,经济体可以以任意小的规模存在,即使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经济也是帕累托有效的,这一结论也被称为空间不可能定理。这一结论显然荒谬,但却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那之前,经济学家找不到可以同时处理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数学方法,“虽然规模报酬递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思考方向,但一个无法模型化的问题不能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关注”6(Krugman,2000)。在这样的框架下,经济学家利用比较优势的原理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但是比较优势不能解释在现实中非常常见的两个现象,为什么初始条件类似的地区会演化出完全不同的经济状态,为什么一些初始条件不佳的地区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这一情况在1977年得到了改变, A.K. Dixit和Joseph E. Stiglitz7(1997)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垄断竞争模型,使经济学家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来解释内部规模经济的结构问题,这个模型被运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它的出现也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清除了技术上的障碍,从此经济地理的研究方向从比较优势转向规模收益递增。
Krugman8(1991)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模型,模型使用的基本工具是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模型假设消费者钟爱多样化的消费,对于一篮子商品具有边际替代弹性不变的效用函数,每个公司对于整体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模型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容易地求出均衡解,而之前的规模经济模型都在数学上难以处理。他把运输成本看作运输过程中商品的损耗,即只有固定比例的商品可以运送到异地,剩下的部分就像冰融化成水一样消失了,因此这种设定下的运输成本也叫做“冰山成本”9(Samuelson, Paul A., 1952)。
D-S模型和“冰山成本”虽然大大简化了求解过程,可以得到易于分析的结果,但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
首先,在这一框架下解出的每种商品的需求函数,都有着恒定的价格-需求弹性,与其他商品的价格无关,并且所有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都是相同的。而在实际中不同商品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同一商品的需求弹性会随价格变化。此外,所有商品的交易成本都会随着该商品的价格上升而成比例上升,这也是违背常识的。第三,因为忽略了企业迁移的成本,这一模型中的企业是可以反复转移的,因此在求均衡解时只考虑了当期收益,而实际情况中,企业和劳动力的迁移往往是长期决定,需要考虑长期预期收益。最后,这一框架下的模型经常无法求得解析解,经济学家需要主观设定一些参数来求得数值解。
Ottaviano10(2002)对Krugman8的模型做出了一些改进。首先,改为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和贸易理论中常用到的二次效用函数;其次,运输成本不再表现为消耗运输的产品本身,而是每个单位货物的运输需要固定的成本。这样得出的商品需求弹性和替代弹性随着价格而变化。此外,他们考虑了工人的理性预期对于集聚过程的影响,把原有的一时期模型拓展为多时期模型,但仍没有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只是假设在某一时间t发生了劳动力的转移。最后,该模型通过城市社会成本这一变量引入了城市本身的空间结构问题,将新地理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联系了起来。
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生产率会发生变化,Puga11(2012)把Melitz 12(2008)的公司选择理论与Fujita13 (1982)的城市经济学模型结合,在一个模型下同时分析了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和公司选择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并将二者区分开来。
Wen-Tai Hsu 14(2012)为了解释“世界工厂”现象,以Melitz和Ottaviano12(2008)的异质性公司选择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同时包括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交易,可自由移动的普通劳动力和不可移动的熟练劳动力,所有公司可自由选择生产地点的模型,证明了在贸易成本降低的前提下,熟练劳动力的比例会对最终的均衡起重要的影响。
1.1.3空间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大部分空间经济学模型都简单假设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或完全不可流动的,流动的过程不需要成本,这与事实情况不符。早期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增加的负外部性,因为新增的劳动力会挤占有限的城市资源,Au Chun-Chung和Henderson15(2006)提出了一个单中心城市模型,城市中的所有人都要到中心区工作,而在外围生活,这样交通成本就会减少工人的有效劳动量。人口的增加也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产生正的外部性,许召元和李善同16(2008)将单中心城市模型和Krugman8(1991)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同时了引入了Romer17(1986)的带有“干中学”效应的生产函数,分析了地区差距收敛的问题。
一般的经济理论模型中,经济学家只通过劳动技能或者所处部门的差异,来区分劳动者。也就是说,同一部门内技能水平相当的劳动者可以获得相同水平的报酬。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有很多与劳动者生产能力无关的因素会影响劳动报酬。实际上从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同工不同酬就是一个很显然的现象,最明显的是白人对于黑人奴隶的压榨。但这一时期,被压榨的群体(黑人,童工,女性等)缺乏在社会上的话语权,劳动市场上的歧视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进入高潮,唤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平等的广泛思考,其中自然也包括经济活动中的平等问题,Becker18(1957)对经济活动中歧视问题最早进行了系统性讨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研究,是以当地的社会制度为基础的,由于西方已经基本废止了所有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性法规,所以劳动力市场歧视单纯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不过在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国家,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劳动市场失灵,而在中国,政府很多时候是作为劳动市场失灵的制造者出现的,最为显著的就是户籍制度。户籍一方面可以作为就业歧视的标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门槛。西方劳动市场的歧视大多针对种族、性别,与地域并无相关性,无法纳入经济地理的考虑范畴,但户籍制度是典型的地域歧视,可以用经济地理的框架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将户籍制度带来的的劳动力市场摩擦,或者说制度性歧视,引入了空间经济学模型中。
对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与劳动市场歧视,有很多实证方面的研究。Solinger19(1999)发现,国有经济部门更倾向于雇佣具有本地户籍的员工。Knight20(1999)对北京、深圳、武汉、苏州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剔除教育和岗位的影响后,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收入仍会比本地劳动者低19%。王美艳21(2003)分析了2000年对天津、北京、长春、南京、武汉、西安等六个城市的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工同城市职工24%的工资差异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差异解释,其余76%的差异归咎于歧视性因素。姚先国和赖普清22(2004)的计算结果显示,户籍歧视可以解释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的30%和社会保险差异的26%。
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户籍确实是影响异地就业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阻止了落后地区的居民分享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户籍因素来的制度性摩擦引入模型分析,是合理的。
1.2研究目标
本文希望能够在部分程度上解释以下两个现象。
首先是为什么中国的人口迁移速度远远低于处于类似情况的发达国家。王德23(2004)分析了中国1985年至2000年的人口与GDP数据,发现在1985年至1995年,中国每5年只能释放2%的人口迁移潜力,而在1995年至2000年,上升为每5年释放9%的人口迁移潜力,即使考虑到不完全收敛问题,并且假设经济发展速度和政策平稳,中国也至少需要35年才能能释放全部的人口迁移潜力。世界上从未发生过如此漫长的由经济因素驱动的人口迁徙。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地区收敛的贡献率非常低。
很多学者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敛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却充满矛盾,无法确定劳动力流动究竟是否可以作为地区差距收敛的解释变量。公认的一个原因是二者本身就是互为因果的。在实际情况中,更大的地区差距会对流动人口产生更大的吸引力。Taylor24(1997)通过引入新的计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人口流动是否可以解释地区收敛”转化为了“如果没有人口流动,地区收敛的路径会有怎样的变化”,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存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17个国家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动使人均收入的收敛程度提高了168%,人均GDP的收敛程度提高了50%。姚枝仲25(2003)根据Taylor的方法,分析了我国1985年至1990年省级GNP数据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发现人口流动确实可以促进地区收敛,但是并不能得到Taylor那样显著的结果。段平忠26 (2005)分析了改革开放25年后中国的地区收敛情况与人口流动的关系,发现在东、西、中部内部二者存在正相关,在全国范围内不相关。
本文将构建一个两地区模型。观察制度性歧视的存在,在短期内如何影响一国内部的人口分布、地区差距,在长期内又是如何影响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水平的收敛(发散)过程。
文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一个一时期一般均衡模型的推导,第二部分引入储蓄的因素,将模型由一时期拓展为多时期,观察2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收敛情况。

第2章 模型推导
2.1基本设定
假设有一个存在户籍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内的企业依劳动力和物质资本进行生产。由于是一个国家,知识可以自由传播,所以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每一位居民都贡献1单位的劳动。因为在实际中,人口的流动性远高于物质资本,所以为了简化问题,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假设在单一时期内,劳动力是可以转移的,物质资本是不可移动而且不变的。在长期内,存在物质资本的积累,但是依旧不存在物质资本的跨区域转移。
为了引入地区间不平衡,我们假设每个地区的物质资本与原住居民之比不相等,这样就会导致初始状态下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资本人口之比较高,存在物质资本过剩,所以人均产出高,工资高,福利水平高,另一些地区由于人均资本较低,存在劳动力过剩,所以人均产出低,工资低,福利水平低。这种情况下,受到更高收入水平的吸引,人均产出水平低的地区的劳动力就会向人均产出水平高的地区迁移。但这种趋势对于发达地区的原住居民是不利的,因为人口的增加会拉低他们的人均资本,导致当地的人均产出降低,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过发达地区有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政府,他们想出了一种方式,在吸引落后地区劳动力迁入的同时,补偿本地居民遭受到的损失,也就是转移支付的方法。当地政府会对所有劳动者(包括原住居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收入按统一比例征税,然后全部转移支付给本地原住居民,这样就使得本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高于名义工资,而外来打工者的实际收入低于名义工资。同时,由于人口的迁出,原本人均资本较低的地区,其人均资本会上升,人均产出也上升,工资提高,在外出打工和留守本地的实际工资相同时,当地劳动者会停止迁移,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模型的具体设定是这样的:
一个国家里有2个地区A和B,A地区拥有资本存量Ka, B地区拥有资本存量Kb, A地区原住人口L1,B地区原住人口L2( L1+ L2=L),所有资本由劳动者所有,租赁给厂商进行生产。劳动力可以自由迁徙,但资本不能流动。所有地区均有大量生产类似但是有细微差别产品的厂商,所有厂商都利用资本和劳动者进行生产,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两地各有一个政府,政府对所有在本地工作的人的工资按t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然后将征收的税按人数平均转移支付给在本地工作的本地人。这一假设的现实基础有2个:首先是地域歧视带来的工资差,这点由征税体现;其次是很多公共福利只会提供给本地居民,这点由转移支付体现。
2.2消费者选择问题
我们假定,在这一模型中,所有消费者有着完全相同的效用函数,效用函数表现为替代弹性不变的形式。消费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可表示为如下的形式

[ ] 这一形式的效用函数被广泛应用,在这里就不再浪费篇幅对其性质进行推导。这里唯一需要的结论是,在效用函数为 [ ]形式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具有不变的价格-需求弹性ε,ε的值与σ相等。 下面考虑一个最为特殊的情况,即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每种产品的消费量也一样,消费者的效用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 ]
2.3厂商选择问题
2.3.1厂商的生产成本
假设这个经济体内的每家厂商都选择在A或B中的一个地区生产,但其生产的产品可以在A、B两地销售,忽略运输成本的问题。所有厂商有完全相同的生产函数

[ ]

我们注意到,厂商可以选择不同的劳动力和资本组合,达到相同的产量,对于厂商来说,一定有一个最优的劳动力-物质资本投入比例,使得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产量最大,或者说是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最小。
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工资w和资本报酬率r是外生的。给定产量y,厂商选会择一个成本最低的(l,k)组合

构建拉格朗日方程

对拉格朗日方程分别关于物质资本k和劳动力l求偏导,得到

令上面两个偏导数均为0,而后消去,得到企业选择的物质资本与劳动力比例,同工资率w和资本报酬率r的关系

[ ] 从 [ ]可以发现,单一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之比,只受到二者相对价格和生产函数中的系数影响,与产量无关。把 [ ]代入 [ ],我们就可以得到给定工资w,资本报酬率r的情况下,厂商选择某一产量y时,其雇佣的劳动力数量l、租赁的资本数量k分别为

[ ] [ ]

利用 [ ] [ ]得到厂商的成本方程

[ ] 对 [ ]关于产量y求导,得到

[ ] 考虑到A,在模型中是外生的,对于单个厂商来说,r和w也是外生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其产量无关,并且是一个定值。
2.3.2厂商的产量选择
对于一个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厂商,其定价策略应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由需求函数,我们已知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常数ε,则对每一个厂商,其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可以表示为MR=,厂商的定价原则可以表示为

垄断竞争达到均衡时,没有新的厂商进入,所有厂商的利润为0

[ ]

把 [ ] [ ] [ ]全部代入 [ ],可得到

[ ] 我们可以发现, A,B地区的所有厂商的产量是相同的,厂商的产量只取决于生产函数中的参数F,和恒定的需求弹性ε。考虑到产品市场出清,产量等于需求。由于所有厂商面对的是相同的反需求函数,所以在需求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所有厂商选择的价格也是相同的。观察 [ ]可发现,在定价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所有厂商的边际成本也应该是相同的。为了简化后续的计算过程,我们不妨将所有产品的价格单位化为1。
这样,结合 [ ] [ ],就有以下的关系

2.4 要素市场
把 [ ]代入 [ ] [ ],我们可以得到A,B地区每个厂商选择的l和k

[ ] [ ] 在均衡时,要素市场出清。其中,每个地区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是当地n个厂商对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之和,劳动力的总供给是当地人口Li(i=A or B,包括了持有本地户籍的居民和外来的打工者), 资本供给是一地的资本禀赋Ki(i=A or B)。市场出清条件表示为 [ ] 结合 [ ] [ ] [ ],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地区总劳动力与总资本的关系 [ ]
2.5 劳动市场封闭情况下的均衡
这一模型的后续讨论,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即在最开始时,A,B两地之间会由于工资差距产生由A向B的劳动力流动(人均资本较高的A地拥有较高的工资率)。也就是说,在两地的生产要素全部自给自足时,A地的工资高于B地(产品市场始终是开放的)。下面我们要验证这一隐含条件的正确性。
在这种情况下,两地的资本依然等于其禀赋,劳动力数量就等于持有本地户籍的人数,结合 [ ]到 [ ],可以求出这种状态下的两地工资和资本报酬率,分别为

可以发现,在要素市场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人均资本较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工资率和较低的资本报酬率。在劳动力市场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过程中,是会存在自发的劳动力迁移的。
2.6 劳动者迁移问题
2.6.1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在此模型中,我们假设了资本不可流动,劳动者从他拥有的资本中获得的租金,与他工作的地点无关。因此劳动力迁移的唯一动力,就是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而同一地区所有企业开出的工资是相同的,劳动者需要做出的唯一决定就是是否要迁移到异地去工作。由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每个劳动者的毛产出,取决于他所占有的资本量。B地区的劳动力涌入A地区,会拉低A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导致劳动力的边际产率下降,工资降低。而在B地区,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由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人均占有的资本增加,工资会上升。如果没有任何限制条件,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两地工资相等。在A,B两地工资相等的情况下结合 [ ] [ ],我们会发现A,B两地的资本报酬率也是相等的,进而可以得到A,B两地的单个厂商有完全相同的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两地经济规模和人口比,就等于物质资本的比。
但A地有一个由当地民众组成的强有力的政府,他们可以采取政策手段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从直觉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外来劳动力的涌入会降低A地的工资水平,同时推高资本的报酬,因此对A地的某一位特定的居民来说,他的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实际上要取决于他拥有多少资本,这也决定了他究竟是支持劳动力自由流动,还是支持歧视性的户籍政策。在这一模型中,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的资本不是在当地居民之间平均分配的,而是呈现与现实社会类似的模式,即大部分资本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大部分劳动者拥有较少的资本,收入以工资为主,他们会支持歧视性的政策,阻止外来劳动力的进入,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较高的人均资本)。在这一部分的讨论中,我们忽略政府决策的形成过程,直接假设政府通过了决议,采取歧视性的政策,税率选取为t。
关于歧视性政策是如何实行的,本文为了简化问题,采取一个简单的设定,假设A地政府对当地所有人的工资收入征收比例为t的所得税,而后将税款全部转移支付给本地居民,则A地居民的实际工资收入与其从厂商获得的名义工资收入(也可以看做劳动者应得的收入)就会有不同。
下面,我们把A,B两地的劳动者分为3类
1. 在A地工作的本地人,人数为L1 2. 在A地工作的B地人,人数为LA-L1 3. 在B地工作的B地人,人数为LB
同样地,有两地人口总数为常数L=LA+LB。
不妨设每一个持有A地户籍的劳动者所获得的转移支付为B,在这一模型中,政府预算约束的平衡条件应为收支相等,即征收所得税获得的收入等于进行转移支付的支出,可表示为

每个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于名义工资减去人头税,再加上转移支付所得。对于三类不同的人,其实际工资分别为 [ ]
2.6.2 均衡状态的劳动力分布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力停止迁徙),应有w2=w3,也就是

[ ]

把 [ ]代入 [ ],可得到两地劳动力数量之比满足

[ ]

把 [ ]代入 [ ],再综合 [ ],得到

[ ]

由于KA和KB为常数,两地劳动力之和为常数L,从 [ ]可以解出两地的劳动力数量

[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歧视性所得税税率t过大,那么就不会存在由B地向A地的劳动力迁移,因为对于B地劳动者来说,前往A地工作无利可图。而这一模型中所有的计算,实际上都基于“存在B地向A地的劳动力流动”这一前提下。在存在劳动力迁移的情况下,应有A地劳动力数量LA大于当地原住民数量L1,由此可以解出t的范围如下

[ ] 可以观察到,可行的最大税率tmax取决于2个因素,一是初始状态下两地人均资本禀赋之比,二是生产函数中资本的幂指数α。tmax是关于人均资本比值的增函数,同时也是关于α的增函数。
2.7 居民收入与效用水平
2.7.1 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
把 [ ]代入 [ ],我们可以得到A,B两地名义工资与资本报酬的关系 [ ] 联立 [ ] [ ],我们可以最终求得两个地区的名义工资和资本报酬率

[ ]

由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参数t的减小,对拥有A地户籍的居民有2个影响: 1. 降低了A地区的人均物质资本量,降低了人均产率,降低了A地区工资率 2. 缓解了A地的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单位物质资本的生产率,提高了资本报酬
而参数t的减小,对B地区当地经济会有完全相反的影响
1. 提高了B地区的人均物质资本量,提高了人均产率,提高了B地区工资率 2. 降低了A地区物质资本的生产率,降低了资本报酬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这一模型中,存在3类人群,对于第1,2类人群而言,他们所得到的实际工资收入与从企业获得的名义工资收入是不相同的,把两地人口 [ ]和两地名义工资代入实际工资的定义式 [ ],最终可求得3类人群的实际工资收入如下 [ ] 2.7.2收入水平与效用水平
我们假设了所有资本均由劳动者所有,所以劳动者的收入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所组成的,一部分是工资收入,另一部分则是资本报酬。
对于所有拥有A地区户籍的居民,他们的工资收入是在本地工作所获的工资,资本收入是A地区总资本的报酬;对于拥有B地区户籍的居民,他们的工资收入包括一部分在本地工作人的工资,和一部分在A地打工的人的工资,资本收入是B地区资本的报酬。两种户籍的人群的总收入可表示为

[ ]
对于某个个体而言,他能够获得的收入包括了一份工资收入和他所拥有的资本的租金收入

[ ] 由前面推导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随着t的改变,一个地区的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动,我们通过后续绘制的函数图像也可以发现,居民的收入变化并不是单调的。
由于之前解出的均衡中,所有的产品价格相同,所以消费者效用可以取 [ ]的形式,假设某一位消费者的总收入为Y,那么他的效用就为 [ ] 此时只需要知道两个地区的厂商数量就可以得到典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如所式,我们已知了每个地区厂商支付的名义工资和资本成本,代入 [ ]可得到每个厂商租赁的物质资本量,再结合每个地区的总资本量,可到到每个地区的厂商数量

[ ] A地区和B地区典型消费者(拥有地区平均水平的资本)的效用随着t值增大,效用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在较低水平的t下,t的增加确实有利于保护A地的本地居民,A地典型消费者效用随着t的增加而提高;但当t达到一定水平时,由于对B地劳动者迁移的阻碍作用过强,工资率的提升不再足以抵消劳动力不足所带来的资本回报的下降,A地典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开始下降。与A地居民的情况不同,t的增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降低B地区典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和收入水平。

图2-1典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使A地典型消费者效用最高的t值,并不是使A地典型消费者收入最高的t值,前者会小于后者。这是因为两地厂商数量之和是t的减函数,价格指数是t的增函数。因此A地区典型消费者的收入虽然也是表现出随t增加而先增后减的趋势,但是从增加转向降低的拐点,会比效用的拐点更晚出现。

2.8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时期均衡的推导中,为了易于求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简化设定,那就是假设了人口迁移总可以在一期内完成,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口迁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模型中解除的流动人口实际上表示的是当期的人口迁移潜力。实证研究表明地区工资差距是影响劳动力迁移速率的最重要因素,二者高度相关。在名义工资差距一定的情况下,更高的t值就意味着更低的实际工资差,也就意味着更缓慢的人口迁移速度。而实证中对人口迁移潜力的计算是基于名义收入差的,因此得出的结果会大于实际人口迁移潜力。这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解释我国人口迁移潜力释放过慢的问题。

第3章 多时期模型
下面,我们将引入物质资本的积累,把前文推导得到的一时期一般均衡模型,拓展为多时期模型,考察长期内的地区收敛问题。
3.1物质资本积累
假设劳动者在消费和投资中自由选择。当期的1单位产品可转化为下一期的1单位资本,资本折旧率为常数。
以本文的模型为基础,求解一生效用最大化问题非常困难。在这里我们采用Keynes27的消费函数设定,即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消费者一期内收入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e, c, s分别表示收入、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具体形式如下

由上式即可得到单个消费者在一期内的储蓄与收入的关系

[ ]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总储蓄(投资)等于持有当地户籍的所有人的储蓄之和,再考虑资本折旧的因素,则A地区与B地区的资本积累方程为

[ ] 观察劳动力分布表达式 [ ]可以发现,在给定α和t不变的情况下,在如果A地与B地两地物质资本之比保持不变,那么劳动力的分布就不会变化,如果/>/, 那么劳动者就会进一步向A地聚集,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流动人口会选择回归B地区。
3.2 增长路径模拟
这个模型中企业的生产函数形式类似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函数中的要素产出弹性取值,采用赵志耘28(2006)根据1978至2004年国家以及省级数据估计得到的结果,取α=0.56。由于我国国民储蓄率长期稳定在40%左右,因此取边际储蓄率为0.4,即b=0.6。对于代表劳动力歧视程度的参数t,采对Knight20对具有相同技能劳动者工资差的估计结果,取t=0.2。
对于其余的参数,取初始状态下两地物质资本量分别为KA=1400, KB=700,持有A地户籍人口为300,持有B地户籍的人口为700,全要素生产率A=1,消费者的价格-需求弹性取ε=3,资本折旧率取ф=0.05.
除标准情况外,我们考虑一种完全不存在制度性阻力,也就是t=0的情况,以及一种阻力更大,t=0.5的情况,分别作为参考。
下图显示的是3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和地区差距(以户籍居民人均收入之比表示)随时间流逝的变化趋势,取58期数据。

图3-1流动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3-2 AB两地人居收入之比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到,t值对于流动人口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流动人口关于t的弹性大于1。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受到高工资的吸引,劳动力持续流向发达地区,而经济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欠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速度反超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吸引力减小,外来劳动力出现回流。很容易想到,通过改变资本禀赋的取值,其实也可以获得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形,在这里忽略这种情况。两种情况的主要区别在于:
在每一个时期,制度性摩擦的减少都会导致更多流动人口的存在,制度性摩擦对人口流动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制度性摩擦的存在会阻止落后地区的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发达地区会保持更长时间的人口净流入,人口流动的拐点出现得更晚。
实质上,在这一模型中,人口的流动方向是资本增长率的反映,人口总是流向资本增长率更高的地区,从人口流动中也可以看出两地资本增长率的变化,开始时发达地区拥有更高的资本增长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增长率会反超。这主要是因为资本的折旧是线性的,而资本的边际产出却是递减的,资本积累速率与资本存量负相关。
比较特别的是人均收入的相对收敛情况,我们看到无论是t取和值,又或者是人口完全不可流动,收入差距总是会在经历短期的增大后进入下降的通道。从图中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t值越小,那么同期的地域收入差距就越小,收敛的速度也更快。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完全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两地收入的相对差距甚至会小于人口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是,B地单一劳动者的迁移决策对当地其他人是会产生外部性的,对资本所有者为负,对劳动者为正,他对A地人群同样会产生外部性,不过是以相反的形式,参数的取值会决定哪些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是我们要在这里讨论的。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在人口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人均收入差距缩小了58.09%, 在t=0时,差距缩小了68.21%,人口迁移有显著贡献,在t=0.2时,差距缩小了58.89%,考虑到时间跨度贡献基本可以忽略,在t=0.5时,地区差距缩小了55.83%,甚至小于完全没有人口流动的情况。这个结论的启发在于,人口流动对地区收敛的促进作用,可能只适用于劳动力市场较为有效率,地区歧视程度很轻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劳动力迁移阻力较大的国家,人口流动可能对地区差距收敛没有明显的贡献,甚至会在统计上表现出负相关。 第4章 结论
本文尝试将地域歧视以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形式引入了经济地理模型中,并分析了该因素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制度性摩擦的短期效果,可以从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三个角度分析。从国家角度来讲,更自由的人口流动使资源能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实现更高的总产出和更低的物价水平。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外来人口可以缓解本地劳动力不足,使物质资本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但也会挤占本地劳动者的工作机会,降低他们的福利政府可以使用政策手段来控制外来人口的数量,并且用本应属于外来人口的部分劳动收入补贴本地人群,这种做法对本地居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较为温和的政策可以提高发达地区户籍居民的福利水平,但当对流动人口的歧视过于严重时,劳动市场的补贴不足以弥补劳动力不足带来的资本收益的下滑,发达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甚至会低于劳动力市场不存在摩擦的情况。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而言,劳动市场制度性摩擦时没有任何好处的,劳动市场扭曲程度的增大一定会降低他们的福利水平。
在长期内,制度性摩擦的增大会使每一期都有更少的流动人口,但却会使发达地区维持更长时间的人口净流入。并且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人口迁移阻力过大的情况下,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收敛的贡献会明显减小,甚至表现为负相关,这有助于解释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特殊现象。
本文主要有2个遗憾: 首先是受数学能力的限制,对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的处理做了简化;其次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来估计t值,也就没有对模型的结论进行直接的实证检验。

插图索引 图 2.1 典型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7 图 3.1 典型消费者效用随时间的变化 19 图 3.2 AB两地人居收入之比 19

参考文献
翁智刚. 产业集群论[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文玫.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 经济研究, 2004, 2(84): 4.
马歇尔, 志泰, 良壁. 经济学原理[J]. 2007.
JH von· 杜能, von Thunen J H, 衡康.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 商务印书馆, 1997.
Starrett D. Market allocations of location choice in a model with free mo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8, 17(1): 21-37.
克鲁格曼, 荣. 发展, 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Dixit A K,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7: 297-308.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0.
Samuelson P A. 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 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52: 278-304.
Ottaviano G, Tabuchi T, Thisse J F.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 409-435.
Combes P P, Duranton G, Gobillon L, et al. The productivity advantages of large cities: Distinguishing agglomeration from firm selection[J]. Econometrica, 2012, 80(6): 2543-2594.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75(1): 295-316.
Fujita M, Ogawa H. 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82, 12(2): 161-196.
Hsu W T, Wang P. Trade, firm selection,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2, 42(6): 975-986.
Au C C, Henderson J V. 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 73(3): 549-576.
许召元, 李善同. 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 经济学 (季刊), 2008, 8(1): 53-76.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1002-1037.
Becker G S.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Solinger D J. 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 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9, 114(3): 455-478.
Knight J, Song L, Huaibin J. Chinese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enterprises: three perspectives[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 35(3): 73-104.
王美艳. 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5:94-98.
姚先国, 赖普清. 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 2004, 7: 82-90.
王德, 朱玮, 叶晖. 1985~ 2000 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4 (6): 1-9.
Taylor A M, Williamson J G. Convergence in the age of mass migration[J].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1): 27-63.
姚枝仲, 周素芳.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 世界经济, 2003, 4: 35-44.
段平忠,刘传江.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 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0.
Keynes J M.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 2006
赵志耘, 刘晓路, 吕冰洋.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6: 5-11

致谢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陆琳教授的全程指导。也要感谢经济增长、公共财政这两门相关课程给我在选题上的启发,感谢我的室友冉令箭在技术上提出的建议,感谢张晓洁在论文写作中给予的帮助。最后,我更要感谢家人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培养。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 名: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

附录A Abstract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over space. Firms in same industry tend to locate at similar places, most of the population live in big cities. Why and how does agglomeration happen? Before 1980s’, economists were unable to explain this procedure because they didn’t have a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could deal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return to scale at the same time. In 1977, a model called D-S monopolistic completion model was introduced, which became the foundation of many new economics theories includ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Since late 1980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conomic geography focused on good market because the friction in good market is significant and easy to measure. But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show that labor market distor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within a country can be serious. Companies tend to pay less to migrant works than to local worker even if they have the same productivity, migrant works also enjoy less social welfare than local residents. This kind of discrimination is based o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My aim is to add this kind of labor market friction to the basic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and explain some strange patterns on migration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China.
I assume that there is a country which is separated in 2 part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2 is that one of them has a higher capital per capita. Basic assumptions on supply side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many firms run by local residents producing similar good using the same technology. The products can be sold in both regions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is zero. Works can freely migrate while capital cannot be moved neither in short run nor long run. Works have two sources of income, payment of labor and return on capital since capital and firms are owned by themselves. As to demand side, each worker is also a consumer. All consumers have the same utility function which has 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Solving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we find that each firm choose the same level of output and price, as long as there is no friction on good market.
Initially, factors markets between these 2 regions are separated. Residents with higher capital per capita enjoy higher income and higher payment to labor. We call this region A and the other B, just for simplicity. So, after the permission of migration, works in region B would move to region A, attracted by higher salary. Although it would increase the return on capital in region A and benefit people rich in capital, but capital is controlled by little people. Most local residents in A would not be happy to see that happen, because the migrant workers would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in labor marker market and drive the wage rate dow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people, local government in region A lay income tax on wage earned by migrant workers from region B and redistribute to local resident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increase in tax rate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rove the income nor utility level of a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of region A. The increase in tax rate would surely decrease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ncrease the nominal wage rate, but it would also constrain the productivity and cause rate of capital to decrease. When tax rate is low, the impact on wage rate dominates and improves the welfare of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When tax rate goes too higher, the impact on rate on capital dominates and drives the utility level down. The optimal tax rate for a single resident in A depends on his capital endowment.
In the long run, I assume that consumers follow the Keynes consumption, which means the marginal rate of consumption is constant. One unit of saving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one unit of capital without any cost. We find that the population would first concentrate to region A. But since capital has a decreas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 and a linear depreciation function, rat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region B would surpass region A someday. When that happened, the migrant workers would start to move back to their birth place.
This model helps explain 2 unexplained patterns about migration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China. The first one is that why China has a far lower regional migration rate compared to countries with similar level of regional disparity. One possible answer I derived from this article is that, for Chinese people, the real benefit of moving to more developed region is lower than it should be. The second question is that wh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s not significant in China. Empirical studies of many mass migration in human history show that migration contribute to regional convergence to a great extent. What I derived from this model is that, migration would contributes to regional convergence most of the time. But when labor market became less effici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gration and convergence would be less significant.
However, this article still needs many improvements. I might have over simplified the dynamic procedure of migration. And I failed to find a proper way to estimate the level of discrimination, which caused be unable to make empirical tests to my model.

--------------------------------------------
[ 1 ].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源于贝恩(Bain)的结构一经营一表现理论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赫芬达尔指数(HHI)。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HHI指 数越高,代表该产业的集中度越高。
[ 2 ].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 LQ)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又称专门化率,由P.Haggett首先提出。区位商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ei表示区域内产业i的就业人数,e表示区域内总就业人数,Ei表示参考地区产业i就业人数,E表示参考地区总就业人数。LQ指大于1表明产业i在区域内集聚,LQ小于1代表产业i在区域内比重低于平均水平。
[ 3 ]. 空间基尼系数由克鲁格曼在1991年提出,用于度量一个行业在区域内的集聚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Si为区域i内某行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同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为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最终求得G值在0-1之间,值越大说明行业聚集程度越高。
[ 4 ]. 人口迁移潜力指的是使两地区人均收入相等的人口迁移数量
[ 5 ]. 在地区收入差距不大时,人们一般不愿意做出改变,会选择留在原来的居住地,只有当地区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选择迁移,因此地区差距是不会收敛到0的。以日本为例,在二战后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后,日本的区域基尼系数自80年代起长期维持在0.1的水平,没有继续缩小的趋势。
[ 6 ]. 如果取更长期,可能会超出此模型的结束范围,出现流动人口为负数的情况。为了与实证研究做比对,在人均收入收敛的计算中加入了劳动力完全不可流动的情况作为对照

Similar Documents

Free Essay

Sdddds

...曹乾● 曹乾●经济学译丛精品系列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6th edition) ) N. Gregory Mankiw (Harvard University) 曼昆 微观经济学原理(第 6 版) 完美中文翻译版 第 1 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曹乾 (东南大学 译 caoqianseu@163.com) 1 1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economy)这个词来自希腊语 oikonomos,它的意思是“管理家庭的人”。乍看起 来,这样的来源似乎有些奇怪。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很多相同之处。 家庭面对着很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个家庭成员做什么工作以及每个成员得到的回报: 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饭时多吃些甜点?谁来选择观看什么电视节目?总之, 家庭必 须将它的稀缺资源在各个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在分配时它需要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 努力程 度和愿望。 和家庭一样, 社会面临着很多决策。 社会必须找到某种方法来确定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以及由谁来做。社会需要某些人种粮食、某些人做衣服和某些人设计电脑软件等等。一旦社 会将人(以及土地、建筑和机器)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它也必须分配这些工作生产出的商品 和服务。 社会必须确定谁将吃鱼子酱谁将吃土豆。 社会必须确定谁开法拉利谁乘坐公共汽车。 社会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这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稀缺(scarcity)是说社会的资源 .. 是有限的, 从而无法生产出人们想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正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能想要什 么就有什么一样,社会中的每个个人也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最高生活标准。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的是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在绝大多数社会中,资 ... 源分配不是由全能的独裁者完成的, 而是由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完成的。 因此,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制定决策:他们工作多长时间;购买什么商品;有多少余钱;以及如 何将这些余钱用于投资。经济学家也研究人们如何互动的。例如,他们研究某种商品的众多 买者和卖者如何一起决定了该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最后, 经济学家分析影响经济整体 的因素,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失业率和价格上升速度。 经济学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 但这些方面可用几个中心思想统一起来。 在本章我们介绍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如果你一时理解不了或者不完全相信这些原 。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理,也没关系。我们在后面章节将更全面地分析这些思想。这里介绍的十大原理只是让你了 解一下经济学是怎么一回事。你可以把本章作为“即将上映电影大片的预告片”。 本节名词 稀缺(scarcity)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 经济学(Economics)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资源的学科。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资源的学科。 经济学 2 1.1 人们如何制定决策 经济的概念没什么神秘之处。无论我们讨论的是洛杉矶的经济、美国的经济还是全世 界的经济, 经济只不过是一群人在生活中进行交易而已。 由于经济的行为能反映出组成该经 济的个体的行为,所以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先从关于个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People face trade-offs) 你可能听说过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There...

Words: 49098 - Pages: 197

Free Essay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笔记整理 第一讲:国际贸易导论(概念、研究范围、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概念 ◆ 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 ➢ 商品: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 货物:实体商品,货物贸易是有形贸易。 ➢ 服务:指作为商品独立交换的服务,服务贸易是无形贸易。 ➢ 知识产权:指作为商品独立交换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贸易是无形贸易。 ·知识,人类智慧的结晶。 ·产权,财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等。 ·知识产权大部分包含在产品之中,我们讲的是独立交换的。 我们认识的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角度来讲,叫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等。从国际角度看,是各国对外贸易的集合。 E.g. 国际贸易统计是各国总进口或总出口之和,而不是总进出口之和。 ◆ 国际贸易的性质 从商品交换的实质来看,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一致的,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交换的完成相当复杂,交换能否完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国家对进出口的限制等。看似诸多因素来源于国家管理,而实际上诸多因素这可理解为来源于“国际”。 (一)国际的两层含义 (讲究均衡--不是平衡,可以维持即可) 1. 不同国家人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方面研究国际交换本身的问题,即具体如何做国际买卖的问题(交换的方法、交换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 ➢ 交换的内容: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支付等等(最基本的国际贸易合同)。 ➢ 交换的方法:包销、代理、寄售等国际贸易方式。 ➢ 交换的规则、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等。 2.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关系 国际贸易也是一种国际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指国与国之间因贸易形成的经济关系,直接涉及国家利益。因此,这种关系必然对贸易国产生相互影响。如,对本国进口的限制就是对出口国的直接限制,对出口国产生必然影响。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最大的不同 在国内贸易中,一方有钱要买货,另一方有货要卖钱,双方只要达成买卖协议(合同)就可以最终完成交换。 但国际贸易不同,能否完成交换还取决于国家的批准或认可。 ➢ 原因: (1)国际贸易由各国的对外贸易组成,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又都是由各国有目的管制的,即管理和控制。严格地说,任何一项国际交换都必须经过国家的批准或认可,否则不能发生。失去或者逃避国家管制的国际交换即为走私。 (2)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关系着各国的利益,是一种利益平衡关系。任何一种商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份额比例,需要有秩序的增长或削减。这种份额的比例关系轻易不能打破,否则将产生国家间的贸易纠纷。 ·其他不同: 规则的不同、经济影响、要素流动影响、货币汇率影响、风险大小等等 (二)对外贸易体制 ➢ 体制:是指政策、措施、制度及其运行。 ➢ 对外贸易体制:是一国与他国从事贸易交往,从本国角度出发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目的是为本国服务。 ➢ 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发展方向的导向,通过鼓励或限制性政策,控制进出口流量,以保证外贸能够为总体经济服务。同时,减少与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摩擦。如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的产品退得多,限制出口的产品退得少。再如,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严重的时候,我国对部分纺织品实行出口征税,进行自我限制。 ...

Words: 4966 - Pages: 20

Free Essay

Beijing Eaps Consulting

...致谢 第一部分 蓝海战略 第一章 开创蓝海 第二章 分析工具与框架 第二部分 制定蓝海战略 第三章 重建市场边界 第四章 关注全景,而非数字 第五章 超越现有需求 第六章 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 第三部分 执行蓝海战略 第七章 克服关键组织障碍 第八章 寓执行于战略 第九章 结论:蓝海战略的可持续性与更新 附录 A 蓝海战略案例纵览 附录 B 价值创新:战略的结构再造观点 附录 C 价值创新的市场动态分析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1 前言 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 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 20 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 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 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 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任何旅途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友谊也不会仅仅充满了欢笑。好在写作 的旅途上,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激动人心的,因为我们在完成一项旨在学习和改进 的任务。我们深信本书的思想,这些思想绝非为那些得过且过或生活目标仅仅在 于混日子的人所准备;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兴趣。如果你仅满足于上述生活态度, 请不必阅读本书,但是如果你想干一番事业,想建立一家客户、雇员、股东以及 社会共赢的企业,请读下去。尽管这并非易事,但却值得去做。 我们的研究认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永葆卓越,正如任何一个行业都 无法长盛不衰一样。我们回顾走过的路时会发现,自己和企业一样,做了聪明的 事和蠢事。为了更加成功,我们需要研究和认识造成积极变化的那些行为,以及 如何才能系统性地复制此类正确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的战略推动,并 且我们发现,起中心作用的战略行为就是开创蓝海。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突破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 性的市场空间。与已有的、通常呈收缩趋势的竞争市场需求不同,蓝海战略考虑 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本书不仅仅对企业思维进行挑战,而且告诉它们 怎样达到目标。首先,我们引入一整套分析工具与框架,告诉读者如何系统性地 应对挑战;其次,我们阐明了若干原则,以区分蓝海战略和传统竞争性战略。 我们的目标是在当前的已知市场空间的“红海”竞争之外,构筑系统性、 可操作的蓝海战略,并加以执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明智和负责的方式拓展 蓝海领域,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任何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 大小, 是已有的行业企业, 还是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 都不应, 也不能过度冒险 。 本书的内容是 15 年研究的总结,使用的数据区间在百年以上,还包括与此 观点有关的《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系列文章和其他相关学术文章。本书所阐述的 2 理念、 工具和思想框架在欧美和亚洲的企业中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与不断 的更新。本书的阐述将上述的工作和思想汇总到一个统一框架之内。这一框架不 仅仅包括对如何蓝海战略的分析,还对最重要的人事问题作出解答,以使组织和 人员自觉贯彻执行这些思想。在此,我们将如何赢得信任和忠诚,以及理解员工 理性与感性认知的重要性,摆在了蓝海战略的核心位置。 蓝色海洋的机遇已经展现。随着对蓝海领域的探索,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展。 我们相信,这种扩张正是企业发展的根源。然而,对于如何有系统地创造和开辟 蓝海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所不足。我们诚邀读者阅读本书,学 会成为未来增长的驾驭者。 3 致谢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不少协助。INSEAD 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研究环境,在此,...

Words: 12975 - Pages: 52

Free Essay

Management

...罗宾斯 第七版 管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一、管理的涵义 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 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 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3、 操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包括 中层 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    实现既定目标。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组织中的层次•跨区域的可转移性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基层管理者 15% 24% 51% 10% 中层管理者 18% 33% 36% 13% 高层管理者 28% 36% 22% 14% 7、管理与经营 管理  经营 条件:  社会化劳动的产物 商品经济的产物 背景: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末期 目的:  提高效率  提高效益 角度:  内向性(资源的组织利用) 外向性(环境)适用:  一切组织 企业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上层建筑、社会文化) 学习意义:(1)明确管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2)大胆地引进吸收 (3)批判地吸收(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回答。因为,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因而不存在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规律。 四、管理学 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1.特点: 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

Words: 1355 - Pages: 6

Free Essay

Title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我们回顾了各种管理流派后发现,目前的各种管理理论均无法解释组织管理的所有现实,即使把现有一切学派的理论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使我们对管理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解释组织管理的现实,且要能解释管理所面临的全部现实。同时,任何一门科学均应有其统一的、严格的概念、原理、方法、职能,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远还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无所适从,影响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对管理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认识 我们在前面已述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早期的行为学派等,各个管理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内容理解都不尽相同。如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人际关系工作、信息沟通工作和决策工作;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和进行协调;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主要为决策。 之所以这样,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由于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的管理对象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思路,这些学者既排斥其他管理学派,又都无法解释或不去设法解释其他管理学派,往往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二、管理的本质认识不清 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中,物质的本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了解了水是氢气和氧气结合而成的,我们才真正了解了水,否则,我们对水的认识只是在表面上。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本质研究少之甚少,似乎所有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本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很少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些论述,如孔茨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虽然管理过程学派指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却很少看到他们在管理学中运用管理的本质,只是笼统的说协调存在管理的各个职能中,似乎管理的本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根本上来说,分析管理的本质应是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学派之所以对管理的研究内容有分歧,正是因为这些学派均缺乏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不同学派对管理的描述大都是表现现象,而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现象上。而管理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管理现象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管理学之所以学派混乱,其实质是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缺乏了解,未能抓住管理的本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像盲人摸象,有的说大象像一面墙、有的说像一根柱子、有的说像一把扇子、有的说像一条绳子,虽然这些说明能正确地描述大象的某一部位,但都未能正确地描述大象。 不从理论上解决管理的本质问题,管理学是根本无法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因为管理现象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不断地开阔人的视野,使人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事物的现象,管理理论丛林非但不会逐渐统一,反而会更加枝繁叶茂。 三、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原理 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原理的话,我们恐怕很难认同这个理论。管理原理是对管理活动的高度概括并反映其客观规律的基本道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应能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动到需要最繁杂合作的大型企业的工作。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都分。 ...

Words: 10150 - Pages: 41

Free Essay

Water Management

...煤炭的真实成本 The True Cost of Coal 茅于轼 盛 洪 杨富强 等 著 煤炭工业出版社 ·\u21271X 京· 编者名单 主要作者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 盛 洪 天则经济研究所 杨富强 能源基金会 姜克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马 中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王宏英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 潘小川 北京大学医学部 尚 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课题组成员 高 岩 天则经济研究所 胡安彬 天则经济研究所 钱 璞 天则经济研究所 孔志国 天则经济研究所 贺菊煌 天则经济研究所 张曙光 天则经济研究所 王晓霞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马文君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丛 泽 北京大学医学部 木拉提 北京大学医学部 张文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庆一 煤炭信息研究院研究员 王金南 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 叶荣泗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顾问、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会长 张昕竹 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则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 贾 康 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曹远征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

Words: 6962 - Pages: 28

Free Essay

11套国考联考模拟训练题

...模拟训练题(11套) 模拟训练题1 1、2010年3月起,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公示该乡的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地记录了每分钱公务花费,而且就连“花1.5元购买信纸”,招待上级官员烟酒都悉数公布。如此透明,被网友称为“政府全裸第一例”,大半年之后,乡政府网站点击量已超16万次,是这个乡人口的16倍。预计全年晒账本能给乡政府节约3万元,这大约是这个偏远贫困乡全年公务费的15%。   白庙乡还只是一个孤本,《半月谈》在2010年第12期曾刊发评论《“全裸乡政府”遇冷凸显改革阵痛》,指出当地老百姓迫切希望解决水、电、路等民生问题,但白庙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白庙乡党委书记一年来的孤军奋战,也让网友忧心忡忡:“秋已深,天已凉……‘全裸’小心‘发烧感冒’”。   继深圳2009年“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后,2010年,北京、上海等地政府与社会组织实现深度合作:北京市财政拨款上亿元,购买300个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项目,主要涉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妇幼保护、促进就业等十大领域,每个项目将获得3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   上海市创建中国首家社会创新孵化园,搭建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协作平台。社会组织,这一曾经连登记都倍感尴尬、浩叹“拿准生证太难”的社会建设主体,正在政府的视野中实现“华丽转身”。   2、“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正彰显其全球的影响力:继2009年入选《时代》年度人物后,又登上美国道琼斯公司旗下杂志《财智》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然而,2010年上半年,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厂区接连出现员工坠楼事件,却真切地将中国工人群体身影勾画上悲情的轮廓。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圳富士康集团员工坠楼事件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警示。   如何真正让劳动者获有劳动的体面和尊严?工会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更加凸显。2010年5月2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此后,全国总工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作用的决定》。主动为工人维权,正成为浙江、陕西等多地工会的主要工作。   当前,农民工群体权利意识明显增强,要求享有生存权、平等权和发展权。然而与权利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相并存的,往往是利益表达渠道的失灵。谁来保护“中国工人”权益?迫切需要工会这一代表劳方利益的社会组织,真正有所作为,敢于、善于维权,通过代表和维护工人利益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3、2010年7月8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15家公募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等20家非公募基金会机构发起筹建的基金会中心网启动,全国1800多家基金会相关的资助项目、财务收支及捐款信息将通过中心网向公众披露。与会的基金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表示,中心网的启动标志着基金会行业自律迈出重要一步。但是,目前中心网真正采集到财务信息的基金会仅为基金会总数的1/3左右,基金会透明化仍然任重道远。   “基金会透明度不高”,是公益基金会倍受公众诟病的主要问题。2010年西南旱灾发生后,公民曹德旺在捐款2亿的同时,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条件:要求监督善款的发放,规定“如果超过1%的不合格率,赔偿30倍”,并只愿向扶贫基金会支付1.5%的管理费,...

Words: 11949 - Pages: 48

Free Essay

Case Study

...巴黎, 您投资欧洲 房地产的首选 2 0 1 3 安永 2 - 巴黎,您投资欧洲房地产的首选 序言 从投资规模上讲, 巴黎多年以来一直是欧洲大陆最重要的房地产投资市场, 每年的房地 产投资量为80-100亿欧元。 这归功于作为多样化经济中心的巴黎提供了稳定而健全的租 赁市场。 租赁市场由大型工业集团, 公共部门, 金融服务和其他机构提供者等组成, 拥有 良好的平衡性, 从而确保了每年写字楼吸纳量为200万平方米。 近50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 存量, 也使巴黎在整个欧洲的写字楼市场保持着首屈一指的地位。 并且, 巴黎的商业房地产投资选择远不止写字楼!! Stephan von Barczy Jones Lang LaSalle 法国商业地产投资部 总经理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这奠定了它在奢侈品商铺和酒店行业全球领先的地位。 此 外, 巴黎住宅市场也显示出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高度抗震性。 这是因为购买者继续选 择巴黎作为他们私人住宅或住宅投资的安全港。 我们非常高兴推出我们巴黎投资指南的首版, 旨在为还不了解巴黎投资市场的投资者们 提供参考。 我们将依次介绍巴黎大区的经济概况、 房地产细分市场的情况, 以及投资法 国房地产面临的法律、 税务相关问题。 希望本指南帮助您深入了解巴黎的房地产市场, 我们期待在2013年与您共享商机。 Jean-Roch Varon Ernst & Young 法国安永房地产业务部 负责合伙人 巴黎,您投资欧洲房地产的首选 - 3 目录 大巴黎地区经济概况 巴黎房地产市场概述 p.4 p.10 p.22 p.26 p.32 p.36 房地产投资程序 法律相关要点概述 在法房地产投资的税务要点及处理 联系人 4 - 巴黎,您投资欧洲房地产的首选 大巴黎地区经济概况 作为法国首都, 巴黎是法国政治和经济枢纽。 它位于 大巴黎地区(法兰西岛)的中心地带, 是全法范围内 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也是该国经济生产力的龙头。 作为众多本土和国际大公司的总部所在 地 , 地区 该 聚集了各个商业领域的高技术人才。 巴黎 处 于北欧和 南欧的中间地 段, 这让它有了得天 独 厚的地 理优势。 欧洲大陆绝佳的交 通位置.。从巴 黎到大部分欧洲的主要城市均在两个小时的飞行航 程以内。 巴黎拥有年轻的技术型高素质人才 大巴黎地区拥有常住居民一千两百万, 换句话讲, 19% 的法国人口居住在占全国面积仅2%的领土上。 它也是欧 洲大陆人口最多的城市区域, 人口总量占欧洲的2.5%。 同时, 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 巴黎人口呈现年轻化高学 历的趋势。 40岁以下人群超过总人口的56%, 而至少40% 的人拥有大学学历。 巴黎拥有超过14万的科研领域工作 人员和约60万的在校大学生 (全法从事科研年领域人员 总数的39%集中在大巴黎地区) 。 Paris Nord Villepinte Exhibition Center Paris Le Bourget Exhibition Center Charles-de-Gaulle Airport to LONDON BRUSSELS COLOGNE Paris Expo CNIT La Défense to FRANCFORT STRASBOURG Palais des Congrès de Paris Gare St Lazare Gare du Nord Gare...

Words: 3810 - Pages: 16

Free Essay

Portern5Force

...2015/10/29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MBA智库百科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波特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 目录 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 2.1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2.2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2.3 3.新进入者的威胁(Threat of New Entrants) 2.4 4.替代品的威胁 (Substitutes) 2.5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Rivalry) 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与一般战略的关系 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 5 波特五力分析与专利情报收集[1] 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汽车行业[2] 7 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寻找优质公司[3] 8 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全面分析耐克和阿迪达斯[4] 9 相关条目 10 参考文献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简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 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 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 变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 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 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 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http://wiki.mbalib.com/wiki/%E6%B3%A2%E7%89%B9%E4%BA%94%E5%8A%9B%E6%A8%A1%E5%9E%8B 1/10 2015/10/29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MBA智库百科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咨询工具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 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 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 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 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 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 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注:简单按 中国说法,店大欺客)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Bargaining...

Words: 1887 - Pages: 8

Free Essay

421 Review Note

...《GRE填空教程》分析(1) 1、  There are no solitary, free-living creatures; every form of life is______other forms. (A) segregated from  (B) parallel to  (C) dependent on  (D) overshadowed by (E) mimicked by |分析:空格要填的是某种生命形式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是形容词+介词的结构。分号表示前后复指关系,题目中黄色和绿色部分是对应语义,空格填上以后表现“非独立、 | |自由”的特征。(A)从……中隔离;(B)和……并行;(C)依赖……;(D)被……遮蔽掩盖;(E)被……模仿。因此答案C正确。 | |翻译:不存在孤独的,生活无拘束的生物;每一种生命形式总是和其他的相互依赖。 | |扩展:本题涉及的是关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问题,可以扩展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生物链等话题关联。 |   2、  As for the alleged value of expert opinion, one need only______ government records to see----______evidence of the failure of such opinions in many fields. (A) inspect … questionable   (B) retain … circumstantial  (C) distribute … possible    (D) consult … strong        (E) evaluate … problematic |分析:空格1要填的是一个动词,作用对象是government records;空格2要填的是一个形容词,修饰“failure of such opinions”的证据。As for(至于……)表示两个分句是 | |因果关系,题目中黄色和绿色部分是对应语义。前半句的alleged(所谓的)表示对“专家意见”持负评价,所以空格2应该对于“专家意见失败的证据”做出正评价。(A)检查……| |可疑的;(B)保持……依据情况的;(C)分布……可能的;(D)参考,考虑……强有力的;(E)评价……有问题的。其中(C)和(D)可以候选。根据语义,空格1只能表示“查阅”| |一类的含义,才能“看到证据”,因此答案只能是(D)。 | |翻译:就专家意见所谓的价值而言,人们需要仅仅查询政府的档案就能发现这些意见在很多领域失败的强有力的证据。 | ...

Words: 16117 - Pages: 65

Free Essay

Effective People 7 Habits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封面 ———————————————————————————————————— ~1~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 感谢 爱书网 www.ilovebook.cn 提供图书模板 ———————————————————————————————————— ~2~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赞誉之辞 史蒂芬〃柯维写了一本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巨 著,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深深洞察了我们内心所关 注的东西。这本书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非常有 用,我要将把它赠送给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人。 ——沃伦·本尼斯,世界领导力大师, 《成为领 导者》作者 史蒂芬〃柯维是美国的苏格拉底,他使你畅开 心扉去面对生命中一些永恒的东西——金钱、 家庭、 人际关系、生命价值。 ———————————————————————————————————— ~3~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 ——博恩· 崔西, 世界潜能大师, 成功心理学》 《 作者 无论是学习企业管理的学生还是正在从事管 理工作的人都不太会像史蒂芬〃柯维那样对组织与 管理的首要原则进行如此细致和深入的思考。他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而不仅仅是一种指导。他以其卓越的洞察力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和了解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的机 会。这是一本能改变你命运的奇书。 ——汤姆·彼得斯,世界管理学大师, 《追求卓 越》作者 正当美国各企事业单位、政党和社会团体迫切 需要鼓舞士气并培养出各阶层领导人的时候,柯维 适时地提供了一种有助于自我提高的人生哲学,它 可称得上是个人事业成功的最佳保证……它是智慧、 情感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 ~4~ ————————————————————————————————————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罗莎贝丝·莫斯·坎特,哈佛商学院的首 席管理教授, 《巨人学舞》作者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本奇书。它告诉 人们应当把对个人、对家庭和对事业的责任统一起 来,它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本我曾读 过的书。 ——保罗·汤普森,杨百翰大学麦里特商学院 院长, 《更迭》作者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 人际关系的法则,如能静下想想,必将获益匪浅。 ——吉姆斯·弗雷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 长 ———————————————————————————————————— ~5~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 我不知道有哪一位教师或哪一种方法能像本 书这样对个人绩效的提升产生如此巨大的积极作 用……本书萃取了史蒂芬〃柯维人生哲学体系的精 髓。我相信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柯维博士 的指导会对我及其他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约翰·白波,宝洁公司董事长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所有人成功的钥 匙,它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

Words: 19487 - Pages: 78

Free Essay

Bus and World

...07年新托福阅读机经 1月13日 第一篇:进化论/自然选择 |1. |生物学的文章,关于进化的一些最新发现。首先说达尔文提出由于物种进化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不可能会被人类观察到。但是最近的一| | |些发现却说明某些物种进化时间很短,可以被科学家所观察。然后,提出了一个关于环境与物种生存周期的假说,还说某个科学家研究一| | |种鱼类证明了这个假说的合理性。这种鱼在高处和低处都有,在低处的鱼捕食者较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科学家把低处的鱼放到高处,| | |大概十几年后,这些鱼体型变大了,生长周期变慢了,产的卵更大了,等等。然后说了另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这个科学家研究鸟类,其中| | |一种鸟的喙比另一种的大。某年,这些鸟类生存的地区气候变迁,某种坚果的产量下降;喙小的鸟只能吃较小的坚果,而喙大的鸟既能吃| | |小的坚果,也能吃大的更硬的坚果;于是更多的喙大的鸟存活了下来。而且,这些存活的鸟的后代的喙都增大了4%。后来的内容记不清了| | |,文章主要就是这样了。 | | | | |2. |生命起源也是生物学的文章,关于巴斯德(曲颈瓶的发明者,反对生命自然发生说)以及米勒的实验(将碳氢化合物分子,如甲烷、氨和| | |氢等与水混合,一起灌入到一个特殊的玻璃装置中,给瓶内混合物加热,使之不断沸腾,产生气体。气体经过一个装有两个电极的小室,| | |室内连续产生火花,犹如大自然的闪电和火山爆发,然后经过冷却又变成液体回到原处。最后产生了组成现代生命的蛋白质结构中的几种| | |氨基酸成分)。文章首先说人们认为微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巴斯德却认为微生物本来就存在于空气中,像尘埃一样到处飘。为了验证他的| | |观点,就做了一个实验:把一锅汤煮沸然后密封,多天之后汤没有变质,说明没有产生微生物。反对者又说必须要与大气接触才会有化学| | |反应从而出现微生物,于是巴斯德设计了一种曲颈瓶,瓶内的液体可以接触外界空气,但是空气中微生物无法进入瓶中。巴斯特将汤盛入| | |这种曲颈瓶中,多天以后,也没有变质,从而证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尔后,文章又说,虽然巴斯德是正确的,但是地球起初并没有任何生| | |命,所以肯定至少有一次,生命是自然发生的。于是就说了米勒的那个实验。证明了生命始有可能自然发生的。 | | | | |3. |新英格兰农业发展文章讲了美国北部地区新英格兰的农业。首先说了殖民者来到新英格兰时,遇到了很多发展农业的问题,对比了新英格| | |兰地区和英格兰的自然环境、地理状况。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很多原本英格兰的各种农作物都不适宜耕种。后来,这些殖民者发| ...

Words: 14225 - Pages: 57

Free Essay

Students

...Compay 公司唯一董事决议书 Share transferr 股权转让书 Original copy of the Cerificate of Incorporate企业登记证原件 A stamped Memorandum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M&A :公司章程原件 Copies of M&A 公司章程复印件 Regist of Members ,Directors ,Officers,Transfer and Changes 公司成员/董事/职员登记册和股份转让 A booklet of share certifcates 股权证明 Compay seal and chop 公司钢印和图章 Copy of Filling Schedule of Cayman Islands Compaies 开曼公司文件登记时间表 Advance/ Decline Line A/D - Define meaning of the word Advance Decline Line A technical analysis market timing tool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market movement. The A/D line is derived from the total number of stocks that advanced versus the total number of stocks that declined in price each day 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技术指标中英文对照 绝对幅度指标 absolute breadth index 累积/派发线 accumulation/distribution line 累积摆动指标 accumulation swing index 上涨/下跌线 advance/decline line 上涨/下跌比率 advance/decline ratio 上涨-下跌值 advancing-declining issues 价格上涨、价格下跌和价格不变的证券成交量 advancing,declining,unchanged volume 安德鲁斯干草叉 andrews s pitchfork 阿木思指标 arms index trin 阿隆指标 aroon 平均真实区域 average true range 布林带 bollinger bands 宽度突破 breadth thrust 牛/熊比率 bull/bear ratio 日本烛形图 又称蜡烛图 candlesticks,japanese 肯思里姆 canslim 蔡金货币流量 chaikin money flow 蔡金摆动指标 chaikin oscillator 钱德动量摆动指标 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 商品通道指标 commodity channel index 商品选择指标 commodity selection index 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累积成交量指标 cumulative volume index 周期 cycles 需求指标 demand index 非趋势价格摆动指标 detrended...

Words: 11957 - Pages: 48

Free Essay

The Economist

...The Economist 本 PDF 由人人网《经济学人》翻译组提供翻译、整理 新浪微博请关注 http://weibo.com/tett 原文版权归经济学人集团所有 小组地址 http://xiaozu.renren.com/xiaozu/228064 主宰自己人生的秘诀在于求知与冒险,前者让你预见未来,后者让你掌控你所预见的未来。 鸣 组长:钮成拓 组长:胡伟凡 谢 翻译 A 组(一周时事 The world this week 文艺 Books and Arts) 组员:史心语 李雅婷 罗智 朱田牧 沈鱼 唐宇 熊朋迪 姚欣悦 翻译 B 组(财经 Finance & Economics 科技 Science & Technology) 组员:陈默 汤旭武 熊佳 黄文琦 王紫珊 徐莉钦 袁子葳 陈玉梅 许青 汤永永 翻译 C 组(精粹 Briefing 亚洲 Asia) 组长:贺鹏 组员:董董 王英莲 金婧华 杨婕 郑玮 闵昂 董平 苏秋秋 刘畅 杨畅 翻译 D 组(商业 Business 社论 Leaders) 组长:卢爽 组员:程娟 曹宝平 张力 巩子笠 王同同 谢乙德 赵一蓉 管浩波 翻译 E 组(美国 United States 美洲 The Americas) 组长:程蒙 组员:慧子 孔德威 栾子越 裴静 郑恒 胡文玉 王思思 马绍博 李苏 翻译 F 组(中东与非洲 Middle East and Africa 国际 International) 组长:单李扬 组员:樊睿 沈骜 林冰洁 李小千 黄献禾 蔡丽艳 李骏 刘超 翻译 G 组(英国 Britain 欧洲 Europe) 组长:周薇薇 组员:徐文婕 周开文 郭伟华 战培良 郭爽 芳菲 柳杨 王征 李慧彗 郭心睿 李寅 罗丹 张亚玲 校对组 组长:尹茜 组员:李晓敏 任昊 汪楚航 胡心云 张诗玲 张理中 王晴 刘洋 杨舒雅 费凡 ——组员专访 没有赶上这周的小组会议, 但是也得服从组织安排啊。 这周的题目是政治和金融的结合体, 尽管不长, 也让我大费周章。 虽然嘴上说再也不要碰经济类的文章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种想要去正视自己软肋的冲动。每次都是拖拖拉拉直到最后,有时 候还要翻译到一点多,厚着脸皮向刘总、组长和校对组的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因为考研,我加入了这个小组,从当初看不得群里一片喧哗,气愤从网横行的河蟹,然后为分组纠结,再到后来认识了 好多朋友,成长的确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那么多伙伴祝我生日快乐,我一条一条看过去,留下了一个一边笑一边想哭的 扭曲表情。 今天刘总把人人小组对翻译团的超好评发出来了,今后也请各位继续多多努力,我们的目标还很远大呢! C 组-苏秋秋 2011.9.10 《经济学人》中英文对照版 2011 年 9 月 10 日刊 免费订阅地址:http://s8.hk/5vqm -1- 本刊旨在提供学习交流之用,请于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我们鼓励购买正版! The Economist 本 周 政 治 要 闻 BY 史 心 语 &罗 智 本 周 商 业 要 闻 BY 唐 宇 &熊 朋 迪 本 PDF 由人人网《经济学人》翻译组提供翻译、整理 财 经 Finance & Economics 红币在国外 新浪微博请关注 http://weibo.com/tett 原文版权归经济学人集团所有 小组地址 http://xiaozu.renren.com/xiaozu/228064 ...

Words: 122696 - Pages: 491

Free Essay

Translating Reference

...Sydney Institute of Interpreting & Translating Address: Suite 206, 4 Goulburn Street Sydney NSW 2000 Australia Tel : 61 2 9283 5759 Fax: 61 2 9264 2380 E-mail: info@siit.nsw.edu.au Passage 1: Scenario: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sues relating to elderly people needs this passag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for session papers. Medicine and law and the euthanasia debate 医学、法律与安乐死争议 Medicine and law are the main social institutions at the heart of the euthanasia debate. Where euthanasia is legalised, doctors have the problematic gate-keeping role as the arbiters of terminal illness, deciding how terminal it is, administering pain relief and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depending on the legislation adopted, prescribing or delivering terminal medication. Medicine shares this gate-keeping role with the law, which serves a regulating and restraining function, providing safeguards for both doctors and individuals. The many safeguards required in most versions of euthanasia legislation, covering issues such as the meaning of terminal illness and suffering, the patient's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tention and coercion, the availability of alternative relie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provision for scrutiny of doctors' decisions, underline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A strong view put forward by antieuthanasia advocates is that the very soul of medicine is placed on trial by euthanasia and that doing harm to medicine...

Words: 15962 - Pages: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