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那些对戏剧、音乐或其他艺术有着特殊兴趣的人互相认识和集中的地方,一个城市的整体性表现在能够把有共同兴趣的人汇聚一堂,这是城市最大的可用资源之一,很可能是最大的一个。”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布鲁克林北边Greenpoint至南边Red Hook面水的社区,被称为 "创意新月"(Creative Crescent), 是全世界的独立艺术家最密集的地域。 巧妙用心的城市规划和政府支持也仿佛点石成金,在迅疾的gentrification(中产阶级化)进程中,尽力保持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保留传统商铺和社区特色,维持原有社群和人情味(跳蚤市场(Brooklyn Flea),农夫集市(De Kalb Market), 食品合作社(Park Slope Food Coop)) 等,同时吸引新人群。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 在《世界都市的未来》一文中写道:“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群结队来到布鲁克林,不只是为了寻找就业机会,更是因为那里有一些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事物,比如音乐、艺术、设计、美食、商店、技术和绿色产业。尽管经济学家可能不会这样讲,但成功的真谛就是:要够酷才行。” 布鲁克林大桥东极塔(Easternmost Tower) 自由诗之父, 《草叶集》作者惠特曼(Walt Whitman) 在此写下《横过布鲁克林渡口》(Crossing Brooklyn Ferry),开篇即是:“山峦起伏的布鲁克林,曾是我的,我也生活过……”。 十九世纪中叶 185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自由诗之父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第一版面世,由布鲁克林富尔顿街(Fulton Street) 两位苏格兰移民的印刷所印制。惠特曼经历布鲁克林由乡村变为美国第三大城市的转变,这里是普通人(everyman)的家园,而“一个城市之所以伟大,在于其是否拥有伟大的居民” (A great city is tha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men and women.)。《草叶集》的基本主题:自我、创造和民主,至今仍是布鲁克林精神的内核。 | | 31 Grace Court, Brooklyn Heights 40年代末,年仅33岁的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在此完成名作《推销员之死》 (Death of a Salesman),为他赢得普利策奖、三座托尼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圈内奖。 该剧讲述布鲁克林一位名叫威利·洛曼(Willy Loman)的老推销员生命中最后24小时里发生的故事,是美国戏剧史上首部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60多年以来,该剧已经成为“美国梦”的同义词,并曾由北京人艺多次搬上国内舞台。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 ...
Words: 359 - Pages: 2